昆明陌头贩卖的武昌鱼
前几天因采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早期建园与建大勐龙群落站的汗青资料收罗而上昆明。造访老专家之余,途经“昆明生态所”陌头,看到许多人在后门卖菜卖水果。个中一人在陌头卖鱼,凑近一看,本来是著名的武昌鱼。
武昌鱼,又名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俗称鳊鱼、草鳊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鱼类,已往主要漫衍于湖北鄂州的梁子湖,此刻已成为中原大地最主要的淡水鱼类之一。
团头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武昌鱼,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种被定名的淡水鱼,也是新中国之后第一种被驯化、养殖乐成的淡水鱼,在中国物种驯化与操作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与蔡希陶先生同时期在版纳驯化油瓜故事相雷同,但团头鲂更为乐成。)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中国鱼类文化史、团头鲂的发明和武昌鱼走红的故事:
中国古代没几多鱼可食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约有800多种淡水鱼,而在相当长的汗青上,想吃鱼可能吃上鱼,吃上肉,对付许多普通老黎民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工作。
中国约莫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挖塘养鱼,是世界上最早的淡水养鱼国度;春秋时期越国医生范蠡曾做尝试,写出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2000多年前的浩瀚百越民族就发现出“稻田养鱼”和“桑基鱼塘”的高深能力,
简而言之,中国养鱼史可缩写为:商代开始池塘养鱼;汉代始,鲤鱼养殖已普及;隋唐以前,政治中心在北方,主要单一养殖鲤鱼;宋代今后,政治中心转移到长江以南,湖泊河道浩瀚,草鱼、鲢鱼、鳙鱼和青鱼逐渐成为“四各人鱼”。但限于鱼苗繁育技能的瓶颈,中国古代养鱼严重依赖野外捕获育鱼苗,养殖种类仅限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少数几种,养殖局限也很有限,想吃鱼是一件很坚苦的工作。
因此,古代中国人养鱼古代百越民族险些都是近水而居,顺水而走,种稻打鱼。人工养殖淡水鱼长短常坚苦的一件工作。
如我地址的西双版纳地域,极其喜爱吃鱼的傣族人,根基都是糊口在江河滨上,一千多年来均以捕野生鱼而生。糊口在山区的哈尼等根基没有太多的鱼可以吃。
直到新中国降生之后,跟着西方现代养殖技能的引入和中国淡水鱼研究的鼓起,中国的鱼类人工繁殖技能才日趋成熟,四各人鱼养殖全面铺开,一些外来鱼种引入(如蔡希陶从越南引入罗非鱼到版纳),一些全新的淡水鱼品种日渐开拓出来,鱼成了中国人餐桌必不行少的一道好菜。
武昌鱼就是一种由中国科学家发明定名,又乐成打造成名牌的中国淡水鱼,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第七大淡水鱼”。
团头鲂的发明
水生所梁子湖事情者部门人员合影(1957年)
195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创立,1954年由上海迁到水生情况越发富厚的武汉,中科院院武汉水生所正式降生。出力研究水生生物,观测水生生物资源,办理国度渔业和水产养殖成长中的问题等。中国著名的鱼类学家伍献文(鲤鱼专家)、淡水轮虫专家王家楫、以及“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蟹类专家沈嘉瑞都出自这里。
1954年迁入武汉之后,事情当即展开。1955年,水生地址鄂州梁子湖成立事情站,从事鱼类生态学观测研究。西南联大结业的年青科学家易伯鲁,以及20多位同事参加个中,研究鱼类、食性、生态漫衍等等,短短几年间,收集到梁子湖共有63种鱼,收集到30种经济鱼类一手生态资料,颁发论文15篇。
个中,年青帅气的鱼类分学学家易伯鲁,在1955确定了一个新物种:团头鲂。
易伯鲁在西南联大和在梁子湖的旧照(后排左四)
易伯鲁在梁子号上调查(右一),左是站长鱼类学家刘康健
团头鲂生态图